1986年7月,云南文山的陆军医院里,护士刘亚玲因家中有事,向领导申请了一个月的探亲假,并得到了批准。然而,她并没有按时回到医院,而是拖延了两个多月。当医院领导得知她违纪后,给予了她行政记大过的处分,并报到了上级部队。出乎意料的是,部队不仅没有惩罚她,反而为她授予了“一等功”。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刘亚玲是第四军医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原本她被分配到北京301医院,但她却坚持要去前线,选择了离中越前线最近的云南文山州67医院。这一决定源于她在大学学医学统计学时,发现中国军队的战死率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这让她心生不解。经过老师的解答,她得知这一现象与当时我国的护理水平较低有关,尤其是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由于护理工作不足,许多伤员未能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导致了不必要的死亡或残疾。
这番话深深触动了刘亚玲的内心,她痛感伤员的悲惨命运,也更加坚定了自己要为战地伤员提供救治的决心。她立志像南丁格尔一样,亲自投身到战地护理的工作中。于是,尽管毕业后被分配到最理想的北京301医院,她还是坚持选择了云南的67医院,前往前线救治伤员。
展开剩余75%67医院所在的地方早已战火纷飞,伤员源源不断地涌来。医院内的床位紧张,甚至医生的办公室和走廊都被临时当作病床,但依然无法满足需求。刘亚玲看着这些年轻的战士,深感急需提升急救护理能力。然而,随著她的时间一天天过去,她逐渐发现,战场上伤员的死亡往往是由于前线到后方医院的路途遥远以及专业护理人员的匮乏。许多伤员明明可以得救,却因为得不到及时治疗,永远失去了生命。
在67医院工作了段时间后,刘亚玲内心越来越焦虑。她开始多次向医院领导提出要求,想要亲自前往前线,参与伤员的抢救工作,但每次都没有得到批准。于是,她开始筹划利用探亲假去前线。这一举动并非她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
当刘亚玲第一次踏上前线时,她紧张且谨慎,甚至在随行的军车上,她还握着一颗打开了保险的手榴弹,心想着万一遭遇敌人时,也许能够同归于尽。然而,幸运的是,她一路顺利,最终在一名年轻战士的帮助下,来到了某炮兵部队的阵地。
这片枪火弥漫的战场,显然不适合一位女性的身影,然而,刘亚玲在这片严酷的战地上,展现出了与战士们并肩作战的勇气与坚定。她迅速适应了这片艰苦的环境,积极投身到伤员救治工作中。当战场上伤员的数量急剧增加时,刘亚玲毫不犹豫地背起伤员,在山路上艰难行进,尽全力救治他们。即使在她身体极度疲惫时,她仍然不曾停止。
刘亚玲的事迹很快传开,战地记者梁子也亲自前往前线采访了她。两人因相似的经历成了好朋友,而刘亚玲的事迹也在部队里广为流传。尽管她因私自上前线而遭到医院处分,但她的行为无疑为战场上的伤员带来了生机。部队最终为她申请了“一等功”。
虽然医院对她的行为提出批评,但刘亚玲始终坚信,作为一名军人,也是一名党员,她应该为自己的行动承担责任。于是,她坚决表示,功与过应分开看待,最终,部队为她记了一次“党内严重警告”的处分,并决定将她的事迹报告给上级。刘亚玲的行为也让她在部队中的地位和声誉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她很快再次获得了上前线的机会,且此后多次深入战场,帮助前沿阵地上的伤员。尽管领导多次担心她的安全,并禁止她前往炮火最为密集的阵地,但在刘亚玲不懈的努力和请求下,最终,师长批准了她的请求。她没有顾及自己,只为了能帮助更多的伤员,她一次次穿梭在炮火间,付出了巨大的心力与身体的代价。
1987年1月,在夺回老山310高地的战斗中,刘亚玲亲自奔赴前线,带着医药箱冲进硝烟四起的战场。尽管炮弹不断在她周围爆炸,她毫不犹豫地穿行其中,尽力救治那些伤员。在这次任务中,她身上被弹片击中,伤势不轻,但她毫不退缩,继续向伤员进发,直到战斗结束后才接受治疗。她的伤口因疏忽而感染,但她仍坚持工作,直到完全精疲力尽。
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刘亚玲先后六次前往老山前线,救治了无数伤员。她的无畏精神和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使她成为了军队中最接近战场的女兵。1987年,她获得了“一等功”荣誉,并被评为“全军第二届英模代表人物”。战士们亲切地称她为“战地女神”。
正如俗话所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因为战场太过危险。然而,刘亚玲却为了挽救更多生命,毅然走上了战场,向世界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气”。她的英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历史中,成为我们每个人的楷模。
发布于:天津市大牛时代配资-炒股的杠杆平台-正规实盘股票配资-在线股票配资查询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