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任国防部长吉姆·马蒂斯在2017年访问日本期间,对当时的诸多热点问题发表了看法,涵盖钓鱼岛争端和南海局势等。其言论多针对中国,批评之辞激烈,体现出他鲜明的对华强硬立场,毫无妥协之意。
除了对现实问题的点评,作为一位被称为“中国通”的军方高层,马蒂斯还意味深长地指出:“当今中国似乎想重建明朝时期的册封体系,试图将周边国家纳入其势力范围,但在现代国际社会,这种旧有做法根本行不通。”这一言论不仅揭示了他对中国意图的解读,也暗含了对传统秩序在现代国际环境下不可行的判断。
马蒂斯提及的“明王朝的册封体制”,实际上是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提出的“朝贡体系”理论。此说法一出,迅速在美国学术界掀起了广泛讨论,甚至被美国政府的智库广泛采纳并用作对华政策分析的理论基础。
尽管朝贡体系在19世纪末就已瓦解,但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尤其是在东亚地区影响力日益增强,美国自然借用“朝贡体系”这一历史概念,意图为中国与邻国间的互动设置障碍和限制。
展开剩余87%那么,什么是朝贡体系?为什么美国高层反复强调这个概念?这还得从朝贡体系的历史和本质说起。
“朝贡”二字中,“朝”原指诸侯朝见天子,“贡”则是指诸侯向天子进贡的礼物。早在《左传》中,就有“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的记载,证明朝贡体系的历史渊源深厚。
这一体系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三世纪,直到19世纪末才逐渐终结。在这漫长的数千年间,东亚地区深受朝贡体系的影响,“万国来朝”成为历代帝王眼中盛世来临的标志。
朝贡制度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与封建宗法观念。其最初的理论依据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赋予了天子分封诸侯的权威,形成了周代较为完善的分封制度。
天子将土地与百姓分封给功臣及王室成员,建立起众多诸侯国。这些诸侯在本地拥有世袭权力和征税权,同时须服从天子的指令,定期朝贡。这一模式后来成为朝贡制度的雏形,并通过不断的政治实践和战争,逐渐演化为东亚儒家文化圈国家普遍接受的秩序体系。
中国以外的诸国普遍尊奉中国皇帝为至高无上的“天子”,负有朝贡义务。与此同时,中国皇帝承担保护这些附属国免受外敌入侵的责任。发生纠纷时,皇帝拥有最终的裁判权,争端双方须服从裁决。
在东亚历史上大部分时期,国与国之间的纠纷基本依照这一逻辑处理,体现了朝贡体系对区域稳定的调节作用。
真正把朝贡制度规范化的时间并不算久。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颁布诏书,明确指定15个不征国家,提出“厚往薄来”的原则,标志着朝贡制度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随着明朝国力的强盛,朝贡体系作为中国主导的、被大部分亚洲国家接受的外交和国际关系制度开始运行。历史学界普遍认为,明代是朝贡制度的鼎盛时期,而清代则见证了其不可逆转的衰落与终结。
若选取代表性的历史阶段细致分析,明清两代是最合适的切片。明代极为重视朝贡体系,并将其视为国家合法性的重要支撑。明太祖统一天下后,即向周边各国发出谕旨,强调自己为中国唯一合法统治者,要求诸国进行朝贡。
明朝统治者视朝贡不仅是政治权威的象征,更是经济利益的重要渠道。由于严格的海禁政策,帝国大部分对外贸易均通过朝贡官方通道进行,“厚往薄来”的原则使属国能获得丰厚回报,因而纷纷踊跃参与,甚至导致明朝政府后来对朝贡次数实行限制。
在良好运转时,朝贡体系还兼具文化交流的功能。其核心本质是儒家文化在外交中的体现,通过进贡与赐封,心理上约束属国,减少外来战争隐患。
因此,礼仪细节至关重要:奏章措辞、跪拜礼节、册封时的位置次序等均有严格规范。统治者认为,这些礼仪是维护华夷秩序的关键,构成整个朝贡制度的核心内容。
凭借明朝政府的持续推动,朝贡体系真正成为东亚地区外交的准则。各国按政治地位与亲疏远近排序,形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
清代则是朝贡体系遭受巨大冲击的时期。一方面,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使朝贡国家数量锐减;另一方面,清朝作为满族统治者,难以获得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属国真心认同,统治者对儒家教化四夷的兴趣亦有限。
清朝前期,朝贡制度难以恢复明朝盛况。中后期,随着西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主权国家理念的传播,朝贡体系内的属国知识分子民族主义觉醒,不愿再承认中国皇帝的“老大帝国”地位。
受西方教育影响的知识分子逐渐拒绝承认曾经朝贡的历史,有些属国至今仍对此讳莫如深。
经济方面,西方殖民扩张带来了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属国们发现中国不再是唯一的经济利益中心,朝贡“厚往薄来”的优势逐渐消失。
军事上,清朝在与西方列强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割地赔款,属国开始意识到中国无力保护他们的利益。
越南、朝鲜、琉球等曾经的属国在西方文明冲击下彻底瓦解了朝贡体制,转而签订现代条约。正如费正清所言,“朝贡代表中国优势,条约则象征外国新兴统治手段”。
了解朝贡制度的历史演变,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如今妄图恢复旧日朝贡体系,无异于痴心妄想。
这一体系早已成为历史尘埃,但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却被反复提及,成为一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文化现象。这背后折射出的是美国现实主义者对中国崛起的焦虑。
随着“重返亚太”战略的推行,遏制中国成为美国现实主义者的首要任务。他们急于防止亚洲,特别是东亚的团结,因此将朝贡体系作为挑拨历史矛盾、分化地区关系的重要工具。
历史上,现今的韩国、朝鲜、日本乃至越南均深受汉文化影响,长期作为朝贡体系属国受中国庇护。这一历史事实让诸多民族主义国家难以接受,少数国家甚至篡改教科书掩盖此段历史。
美国反复提出此话题,目的在于唤起这些国家的历史警觉,警告他们防止中国再次崛起,否则历史可能重演。这是现实主义和国际关系实用主义的深刻考量。
朝贡体系令美国最为担忧的,并非历史上的附属关系,而是其所蕴含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秩序价值观。这种秩序稳定了数百年,体现了大国外交的本质精神。
今天的中国已非昔日积贫积弱之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成为西方学界研究焦点。
西方学者注意到,古代东亚存在一种与西方地区秩序截然不同的体系。在该体系下,国家间以和平协商解决争端,而非动辄引发战争。
统计显示,明朝建立的朝贡体系(1368年至1841年)近五百年间仅发生两次较大战争:1407年因越南内乱中国出兵讨伐,1592年为抵御日本丰臣秀吉侵朝而派兵朝鲜。
相比之下,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后的欧洲战火不断,仅英法间1300至1850年间就爆发至少46次战争。
这正体现了朝贡体系所传递的独特价值观:坚持不干涉属国内政,倡导和平文化与贸易交流,摒弃西方式的强迫与掠夺。
在新时代背景下,虽然传统朝贡体系已被历史遗忘,但当代中国正以此为基础,逐步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国际关系蓝图。
“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道路等理念,虽然朝贡制度成为历史,却承载着经时代考验的中国价值观,逐渐取代西方殖民时代铁血统治的信条,成为珍贵的历史遗产。
发布于:天津市大牛时代配资-炒股的杠杆平台-正规实盘股票配资-在线股票配资查询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